下载APP

一键直聊,随时沟通

东莞,与千万人口相互成就!

智通直聘

智通直聘

2022-12-13

东莞,与千万人口相互成就!

经过多年努力,东莞去年历史性地迈上了万亿GDP、千万人口的新起点。

 

如何让这千万人口与东莞相互成就、共生共荣?这也是东莞各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共东莞市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东委发〔2022〕11 号)提出:

围绕东莞超千万人口特大城市的特点,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通知》进一步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加大优质文化供给力度”等方面作出了要求。

 

聚焦千万常住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东莞正努力打造成一个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美丽可人的绿色城市、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魅力十足的人文城市。

 

东莞市中心城区

“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

 

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将按照“以点串轴、以轴强带、以带成片”的原则,全面推动黄金“双轴”建设,打造中心城区串珠成链、连片成景、城景交融的现代化高质量展示区和深度城市化示范区。

 

一是做优做美蓝绿本底。以“两带一环”(新基河、三江六岸滨水岸线两带和翡翠绿链一环)为蓝绿本底框架,逐步构建蓝绿交织、山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

 

二是优化商业商贸环境。通过打造慢行系统和重要商业节点,以更便捷、更舒适的出行方式以及更密集、更综合的商业服务设施,打造城市商业活力引擎,带动商业商贸产业兴旺发展。

 

中心区立体慢行系统3A号桥

 

三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加快推进市博物馆新馆、东莞记忆等项目,大力提升中心城区文化休闲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市民生活、休憩的便捷性和幸福感。

 

四是做实做强重点片区。持续深耕国际商务区、黄旗南片区、三江六岸片区等战略片区,积极谋划第二高铁站片区,实现“双轴”与战略片区的相互带动、共生共荣。

 

五是健全规建管机制。通过中心城区各项重点项目的高品质落地,不断推动土地整备、城市经营、规划设计、人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改革创新,从而实现全面提高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水平的初心目标。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

市农业农村局将聚焦“全面推进”强统筹,聚力“扎实推动”抓落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东莞农业农村落实落地、扎根生根。

 

一是夯实粮食安全生产根基。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落实我市扶持粮食生产13条措施,增强农民获得感。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统筹镇街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挖生产潜能,外拓生产基地,抓实“菜篮子”稳产保供。

 

二是增强现代农业竞争优势。做优做强荔枝特色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发展平台,持续打响“高端荔枝东莞造”的莞荔品牌。扎实推进美丽田园建设,做大做强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数字装备农业,创建省级预制菜产业园,加快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

 

东城周屋稻田(摄影:李刚松丨影像莞)

 

三是驱动集体经济增值增效。在全省率先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地方立法,修订出台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建设农村集体资产数字地图,引导村组集体盘活集体土地资源和富余资金,提升统筹集约利用水平,促进集体资产不断增值增效。

 

四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巩固“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攻坚行动成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域规划建设“莞邑拾光”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强化示范效应,带动全域提升。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深度城市化中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构建高质量文化供给体系,实现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以文化软实力引领城市化向纵深发展。

 

一是推动岭南文脉传承焕新。持续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加强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的活化利用,推进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东莞名人文化中心(名人馆)建设,持续打造“江湖山海”非遗品牌,让市民了解东莞故事,厚植家园意识,更加热爱东莞这座城市。

 

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推进市博物馆新馆、东莞图书馆二期等重大文体设施建设,提档升级“黄金双轴”公共文化设施品质,打造一批贴近群众身边、多业务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施公共文化服务“411工程”(四馆一剧院一空间工程),打造“书香东莞”“博学东莞”“爱乐东莞”“育美东莞”等特色文化品牌,让高质量文化生活为市民幸福感加码。

 

东莞图书馆(摄影:洪思瀚丨图虫)

 

三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落实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围绕打造潮玩产业集群、国家级省级高端产业园区、“东莞记忆”“同沙片区”大型文旅项目等,培育文化产业新动能,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打响“写意东莞”文旅品牌。

 

四是推动体育强市建设争先进位。推动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高水平打造黄旗南麓文体带,规划建设新东莞体育学校、东莞篮球文化中心,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持续擦亮“篮球城市”金字招牌。

 

滨海湾新区:

滨海湾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全力将新区打造成为东莞开放新窗口、产业新空间、增长新引擎、城市新中心。

 

一是坚持制造业当家。强化高品质空间载体支撑,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率先在交椅湾板块划出“5个1000亩”,加快打造智能终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专精特新产业基地、高端制造业总部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紧抓广东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大机遇,精准绘制人才地图和引才图谱,优化人才综合配套政策,强化商事、住房、教育、医疗等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引育一批重点行业领域紧缺急需的高端人才。

 

滨海湾青创广场(摄影:林场生丨影像莞)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谋划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高标准建设省级高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打造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营商环境最优、人才集聚最多的“四最”新区,激发体制机制“源头活水”。

 

四是坚持高质量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模式,推动大湾区大学科技园、“专精特新”产业园、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等产业载体落地,精准引进“龙头+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五是坚持推进深度城市化。对标对表国内一流园区平台,打造“品质城市”形象标杆、“内聚外联”交通体系、“山海融城”城市格局、“近悦远来”文化软实力,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城市面貌和城市气质,实现人城融合共生共荣。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社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部门和要素支撑部门,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等方面的重大部署,落到人社领域的各项工作中,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人社担当,贡献人社力量。

 

一是健全“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快“就莞用”系统建设,推广“就莞用”码应用,做实“就莞用”广场,确保全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3万人、应届困难家庭毕业生100%就业。

 

“莞聘夜市 职等你来”现场招聘活动(市人社局供图)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人才支撑。大力实施本科生、研发人才等系列人才新政,支持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点科技平台开展特色人才自主评价。全年引育不少于2万名硕士以上创新人才、15万名本科以上等基础人才。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选树25名技能领军人才,新建5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聚焦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劳动者成长需要,推动35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培育数字工匠5万人次。

 

三是健全多层社会保障体系。做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精准扩面,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适时启动个人养老金实施工作。加快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市民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拓展待遇发放、文旅体验、交通出行等群众最关心事项的“一卡通”应用。

 

四是加强劳动关系系统治理。严格落实劳务派遣市场规范发展18条措施。常态化开展“莞薪无忧”专项行动,完善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发挥用工服务、就业分流、劳关隐患预警防范,落实劳资纠纷问题线索即办机制。压实市镇村责任,通过执法检查、欠薪约谈、联合惩戒、移送公安等一系列“组合拳”,根治企业欠薪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工资权益。

 

市委组织部:

东莞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人才强市和科创制造强市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支点城市,为东莞在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是持续做大总量,打造“人才大市”。围绕科技领域前沿和我市产业关键技术重大需求,大力推进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重点大批量引进本科以上学习人才,推动人才队伍学历结构再提升一个台阶。以前瞻性眼光引进培育顶尖科技人才团队和创业科技人才,实施百名博士专业人才计划,加速做大人才体量。

 

二是集聚创新人才,打造“科创强市”。依托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等全球领先的大科学装置的使用和建设,以及材料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创建为契机,全力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全力支持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校在莞建设,推动形成强大的科创“磁场效应”,不断增强东莞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吸引力。

 

中国散裂中子源(摄影:徐勉丨图虫)

 

三是聚焦技能效能,打造“技能都市”。加快培育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推进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围绕东莞战略性产业,实施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优化人才生态,打造“爱才城市”。强化人才服务工作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形成高质高效的数字化人才服务格局。加大对人才住房、教育、医疗、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形成千万人口在城市安居乐业,与城市共生共荣的良好发展局面。

 

 东莞的活力不仅展现在

人才冲劲强、发展动力足、产业势头旺

这里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的

优美生态环境

浓厚市井烟火气

丰富文娱活动等

尽显幸福感

 

来源:东莞发布